為了引導各國食物與農業系統能夠讓大規模農業朝向主流的可持續農業轉型,並且達到零飢餓(Zero Hunger)以及各樣可持續發展目標,下列的 10 個生態農業的元素在 FAO 的區域研討會中被提了出來:

  1. Diversity(多樣性);
  2. Synergies(協同工作);
  3. Efficiency(效率);
  4. Resilience(韌性);
  5. Recycling(再循環);
  6. Co-creation and sharing of knowledge(合作創造與知識分享)
  7. Human and social values(人類與社會價值);
  8. Culture and food traditions(文化與食物的傳統)
  9. Responsible governance(責任治理);
  10. Circular and solidarity economy(循環與團結經濟)

這 10 個生態農業的元素是相互連結並且相互依賴。

向可持續食品和農業系統轉型的指引

今天的糧食和農業系統成功地向全球市場供應了大量糧食。然而,高外部投入、資源密集型的農業系統造成了大規模的森林砍伐、水資源匱乏、生物多樣性喪失、土壤枯竭和大量溫室氣體排放。儘管近來取得了重大進展,但飢餓和赤貧仍然是嚴重的全球挑戰。即使在貧困已經減少的地方,普遍存在的不平等現象依然存在,阻礙了消除貧困的進程。

生態農業是糧農組織《可持續糧食和農業共同願景》的組成部分,是全球應對這種不穩定氣候的一個關鍵部分,為滿足我們未來大幅增加的糧食需求提供了一個獨特的方法,同時確保不遺漏任何人。

農業生態學是一種綜合方法,同時將生態和社會概念和原則應用於糧食和農業系統的設計和管理。它尋求優化植物、動物、人類和環境之間的相互作用,同時考慮到為實現可持續和公平的糧食系統而需要解決的社會問題。

農業生態學不是一個新發明。自 1920 年代以來,在科學文獻中就可以找到它的影子,並在家庭農民的實踐、爭取可持續性的基層社會運動和世界各國的公共政策中得到體現。最近,農業生態學已進入國際機構和聯合國機構的討論範圍。

農業生態學有什麼獨特點?

農業生態學與其他可持續發展方法有著本質上的區別:

  • 它基於自下而上的地域過程,有助於為當地問題提供符合當地情況的解決方案。
  • 農業生態創新是基於知識的共同創造,將科學與生產者的傳統、實踐和地方知識相結合。
  • 通過增強生產者的自主性和適應能力,農業生態學使生產者和社區成為變革的主要推動者。
  • 生態農業學不是調整不可持續的農業系統的做法,而是尋求改變糧食和農業系統,解決糧食和農業系統的問題。
  • 以綜合的方式研究問題的根本原因,並提供全面和長期的解決辦法。這包括明確關注糧食系統的社會和經濟層面。生態農業學非常重視婦女、青年和土著人民的權利。

Soruce: